欢迎您访问买信网,值得托付的信托产品投资理财配置平台!
首页 > 理财知识 > 文章内容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时间:2018-11-19 21:54:45   来源:资管九日君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老百姓对于手上的闲钱的处置方式一般都是放银行里做存款,有胆大的拿出了部分闲钱炒股(91年以后)或者买点基金(99年以后),部分运气好、水平高的赚了大钱,大部分人不仅没挣钱还亏了本金搞得家庭矛盾频发,所以最后大家还是更喜欢保本保息的银行存款,安稳拿点利息算了。由于我国在大部分时间里面采用的是官定利率制,老百姓放银行的存款利率和企业向银行贷款的利率都是由央行规定死了的,存贷款利率之间一直保持一个稳定的息差。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其资产与负债均比较稳定(大家价格都一样,省得搬来搬去麻烦)、息差有所保证(央妈规定死了,就是这个存贷款利差),商业银行只需要一心做好自己的存贷款主营业务,一个劲的派生存款和发放贷款就够了。因此,在那个年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特征就是规模导向和只重视存贷款业务,属于高杠杆的重资产业务模式,基本上没什么中间业务收入,也基本上不存在什么混业经营。

  事情在2000年前后发生了改变,可能是因为外生的原因(2001年中国加入WTO,需要在五年内逐步开放金融市场),也可能是内生的原因(居民财富积累逐步提高、产业分化等原因派生出了新的金融要求),我国的金融体系需要通过进化、创新、改革来提高竞争力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因此,在90年代后期我国开始对原有的央行官定利率制进行进化,逐步放开各种利率管制推动利率市场化。官方首先在2004年放开了对于贷款利率的上限约束,但是出于保护商业银行的角度考虑没有马上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管制,老百姓存款利率依然是官定的,一样放哪儿都一样。

  然而,市场经济就是这样:只要口子一开,民间的市场创新会迅速超过政策的制度创新,我国民间的利率市场化从2003年因为第一个人民币理财产品 “光大银行 (行情601818,买入 )阳光理财B计划”和第一个货币市场基金“华安现金富力”的出现而开始了。

  我们现在进入正题,看一看银行的本币理财产品。

  当年第一个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银行并不是“高富帅”五大行,而是一家股份制—光大银行,这是为啥?因为“高富帅”家底厚啊,那时还不需要通过创新来拉别人的储户、挖别人的墙角。而急需发展的股份行不一样,但是由于存款利率又都定死了,在存款利率上做文章争取储户一不小心还会被扣上“高息揽存”的帽子,所以把人逼急后搞出了一个看上去像存款但不是存款、利率比一般存款利率高的创新产品----人民币理财产品。老百姓一看这个东西好啊,跟之前做的存款差不多利率还高一些,主要还没有改变闲钱存款的习惯,于是这种类似存款的预期收益型(也可以叫报价型)人民币理财产品慢慢从无到有再到赤手可热。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到2016年6月,我国商业银行发行并存续的理财产品总规模已经达到了26.3万亿,其中面向居民部门(一般个人和私人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存量为14.6万亿,面向机构和银行同业发行的存量为11.7万亿。在相同时间,同样面向居民部门的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余额为58.2万亿,在居民部门理财产品对于居民总储蓄(存款+理财)的占比已经达到20%,而在2007年12月这个占比仅为3%。

  另一方面,2016年6月我国资产管理行业总规模约为90万亿,其中26.3万亿的银行理财 占比约为29.3%。由于资管行业普遍存在资管产品相互投资或者嵌套的行为,尤其银行理财更是嵌套需求的主要来源,因此如果将嵌套甚至多重嵌套带来的资管产品规模水分挤掉后,估计银行理财产品在资管行业的总规模占比将可能达到40%甚至更多。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在这26.3万亿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有11.3万亿为开放式理财产品、15万亿为封闭式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里面有多少是类似于存款的预期收益型(报价型)产品呢?由于wind没有2016年6月的封闭式非净值型产品的统一数据,只找到了2013年12月的数据:开放式+封闭式、非净值型产品总量为9.62万亿,彼时理财产品总量为10.21万亿,也就是说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可直接替代存款)的占比达到了94.2%。至于2016年6月,根据wind公布的数据,净值型产品的占比有一定提高,即使这样根据笔者推算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的占比依然可以达到85%-90%,也就是说还是有约23万亿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进一步推算下来面对居民部门的预期收益型产品约有12.8万亿。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看完数据后我们来讲讲发行理财产品对银行的意义。前面讲到了理财产品的诞生源于官定利率制度的变革、利率市场化的萌芽,对于老百姓来说找到了一个类似于存款、比存款利率更吸引人的存款替代品。对于发行理财产品的商业银行来说,理财产品除了可以绕开“高息揽存”的帽子用更有竞争力的利率争夺客户和资金外,对银行很关键的还有各种监管指标的优势:一是理财产品吸收来的负债不用缴准;二是投资的资产不需要受存贷比的约束;三是投资的资产属于表外资产,资本占用低;四是早些年监管没跟上时可以直接接自己行的信贷资产甚至不良资产,可以最大限度降低风险资产;可别小看这四个节约指标的好处,如果放在表内,则每一项都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的ROE。所以,只要有理财发行能力的银行都会发行理财产品。

  扯了这么多,我们终于可以总结出这一阶段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了:用市场化的利率吸收存款(发行预期收益型理财),用市场化的利率投资(同业存放、利率债、信用债、包装后的标类和非标类信贷资产/债权资产),做成一个期限错配和信用错配的资金池,还是吃这资产与负债之间的息差然后来个刚性兑付。而商业银行自身本质上也就是一个期限错配、信用错配、刚性兑付的资金池,所以这种银行理财其实就是一活脱脱的利率市场化后的银行!

  这种理财业务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但其依然是重资产业务。只要监管一跟上,用“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思维一看,其通过表外业务的名头节约的各种指标就会因为刚性兑付的事实而“表外业务表内化”,只要监管一严,那些个节约的资本占用之类的指标就会立马打回原型。近年来,由于银行理财规模的迅速扩张,上文中已经指出其占居民总储蓄的占比已经达到了20%,占比的提高意味着其系统性重要程度的提高,也就引来了监管当局的重视。最近银监会和央行推出的一系列监管政策就清楚的显现出了“实质重于形式”和“穿透”的趋势,一味依赖重资产业务的银行在未来将会越来越难过。

  所以,商业银行需要发展轻资产业务,也就是包括资产管理业务在内的中间业务。而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也需要从重资产属性的预期收益型产品逐步转向为轻资产属性的净值型产品,让银行理财业务真正资产管理化。

  接下来,将从利率市场化的角度对银行的存贷款业务和理财业务进行逐一分解,找出每类资产与负债的特点和价值,并且对商业银行资管业务的发展做出展望。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为啥要从这个角度看呢?因为商业银行其本身是一个从事息差套利的经营机构,靠的是期限错配和信用错配获取存贷款之间的期限利差和信用利差,在没有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时候商业银行就靠官定利率的存贷款利差赚取收益,因此商业银行有规模冲动,也导致了因为盲目放贷做大规模而带来的风险事件90年代坏账率奇高,不得不成立四大AMC 解决坏账)。而利率市场化则要求商业银行不止是通过做大规模而是个方面的创新和精细化经营在获得利润,有助于金融风险的缓释。这样利率市场化的施行就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

  

  当然,这里说一个题外话,最近因为出现了监管查套利和“套利有罪”的论调,笔者一直认为在市场化定价中套利是合理的存在,是一种价格发现的工具而不是一种罪恶的载体,且商业银行本身就是一个套利经营机构,所以希望不要矫枉过正了。

  商业银行的利率市场化可以分为资产方面利率的市场化和负债方面利率的市场化,对于资产和负债来说又分为表内和表外,这里就这个思路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利率市场化进行分解。

  (一)贷款/资产利率市场化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在资产端,按照表内和表外两种形式进行分解。

  表内贷款:对于依然放入表内的贷款来说,商业银行一般会选取那些风险较低的(比如对国有企业贷款、对政府类平台贷款)、较分散的(消费贷款)、资本占用低的(个人房贷、小微企业贷款)放入表内。这类业务对于贷款主体要求较高,竞争激烈,往往比较难提价,利率不够市场化;

  

  表内非标:由于商业银行吸收的某些负债根据监管要求不能直接投资信贷资产,或者由于直接投资信贷资产的资本占用较高,因此存在将某些资产通过同业或者买入返售或者套一个SPV的非标形式放入表内。这类业务一般采用市场化定价,收益率较高、在之前监管变严前还能降低风险占用(同业或者买入返售项,现在不行了);

  

  表外非标:一般利用各种形式的非标形式替代传统贷款由表外资金投资,放在表外,其特点是收益较高、资本占用较低。这类资产也是市场化定价

  (二)存款/负债利率市场化

  

  在存款短,依然按照表内和表外两种形式进行分解。

  

  A.表内存款利率市场化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表内负债又分为传统存款、同业存款和保本理财三类。

  

  表内存款:传统存款的利率市场化较难,一方面是目前依然有较严格的官定利率上下限约束,另一方面传统存款是商业银行低息负债的主要来源,商业银行没有较强的动力对传统存款指定市场化利率,能省则省嘛。另外,表内存款虽然便宜,但是因为要缴准备金,所以考虑这部分的损耗其实也不算便宜,这就让商业银行更没有动力提高该部分存款的利率去竞争,大家基本上还是围绕官定利率定价

  

  同业负债:该部分负债随着非标投资而兴起,监管当局为了控制这部分资金的投资风险约束商业银行同业负债不得超过总负债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之前人民银行将同业存单算入债券发行项下不挤占三分之一额度,所以这部分负债在2015年以来迅速扩张,近来随着监管将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项下而得到控制。无论是同业存款还是同业存单,这部分负债均是市场化利率

  

  保本理财:商业银行的保本理财是不出表的,该部分不用缴准、保本保息,可用于争取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存款,这部分负债均采用市场化定价缺点是该部分的负债对应的资产也不出表,资产不出表就意味着资本占用较高,所以商业银行需要想办法将该部分保本理财转化为表外非保理财,降低资本占用;

  B.表外存款利率市场化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表外负债主要的表现形式为非保本理财,而非保本理财又可分为预期收益型净值型

  

  i.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目前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有点类似于银行发行的保本理财和存款,也是给出了一个存放期间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利息),区别在于银行并不承诺保证本息安全,因此该类产品不需进表。表外非保本理财的特征就是投资者风险自担,但是实际操作中银行一般会选择刚性兑付这些产品的本金和预期收益,很少出现最后的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的情况。

  

  预期收益型产品目前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非浮动收益型产品,形式是理财发行时给出一个固定的预期收益率,类似于银行存款利率;

  第二类是浮动收益型产品,形式是在理财产品发行时给出的是一个预期收益率的区间,一般情况下会给出这个区间的下限(这个下限往往成为预期收益率),并且提示实际收益率会根据其投资的资产品种的市场表现相挂钩,这类产品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类存款业务了,而已经开始出现了类似于净值型产品的特征,但是由于银行一般都会对预期收益率的下限进行刚性兑付,所以此类产品基本上还是属于类存款的产品。

  

  预期收益型产品的定价都是市场化的,对于银行来说,这类产品吸收的负债不进表、不缴准,投资的资产也不进表、无资本占用,因此因为资本占用、缴准等原因消耗掉的资产收益率就较少,银行只需报出比保本理财稍微高一点的预期收益率就可以获得更大的息差空间。所以,银行非常有动力发展该类业务,老百姓也因为银行给的收益率比存款、保本理财高且刚性兑付而喜爱该类产品,目前该类产品的发展非常快、占比也很高。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但是,毕竟这是非保本理财。银行虽然刚性兑付,但从法律角度银行没有保底的义务,对投资者来说风险还是有的。

  

  在这类产品刚刚出现时,商业银行主要是将其用于行内信贷等资产的出表,出表后可以降低资本占用(理财持有的表外资产目前无资本占用)、提高ROE,甚至有银行将不良资产直接或者间接转给理财产品进行表外持有。后来银监会逐步出台相关监管文件,要求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得买入自己行的信贷资产,再后来又对理财产品持有非标资产进行了多方位的限制。在笔者写到此处的时候,新任银监会主席郭树清 发表了“打破刚性兑付、银行理财产品买者自负”的讲话。且最新的央行MPA考核和银监会的各种监管制度中,由于理财产品尤其是预期收益型理财的刚性兑付原因,监管当局已经开始采用“实质重于形式”的方法对这类表外理财按照表内的监管指标进行监管,这无疑将会提高这类产品的资产收益率消耗,压缩这类产品的优势。

  

  总结:

  

  银行理财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得到了长足发展,银行理财一跃成为了资管市场中规模最大、占比最高的资管产品,商业银行也因此赚得盆满钵满。但是,由于该类产品依然属于“获取存贷款息差”和刚性兑付的重资产业务,在未来,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监管的趋势将会更鼓励商业银行从事“靠收取管理费”和风险隔离的轻资产业务。而这类业务,就是净值型理财产品。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ii.净值型理财产品: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所谓净值型理财产品,就是理财产品不再给出一个明确的预期收益率,其实际投资所得根据资管产品的资产净值确定,资产管理人会定期公布资管产品的单位净值。国内的证券投资 基金就是最典型的净值型资管产品。

  

  净值型产品由于无明确预期收益率,投资所得又资产净值确定,所以净值型产品天然就不存在保本保息和刚性兑付的特征,其管理人靠的是收取管理费而非资产负债利差赚取报酬,因此净值型理财产品属于风险隔离的轻资产业务。

  

  笔者记得大约在2007年左右出现了第一批银行理财产品,当时净值型产品出现的背景是05-07年的股票市场 大牛市,在牛市的过程中股票型基金 非常火爆和抢手(也许大家目前无法想象,当时为了能买到股票型基金,投资者甚至需要托关系走后门才能从银行网点买到基金),因此银行在代销基金的同时也推出了投资与股票等二级市场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并聘请基金管理公司 担任投资顾问 。这个时段的净值型理财其实本质上是一个套了银行理财外衣的股票型基金,这类产品在后来的08年大熊市中净值遭遇腰斩,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客户投诉和矛盾,让商业银行在一段时间里对净值型产品谈虎色变。

  

  类货基净值型理财产品:

  

  时间到了2008年,随着资管市场的发展和老百姓资产配置需求的提升,各种资管机构积极争取居民存款,资管产品也不断创新。此时,居民对闲置资金的利率要求已经不再满足超低的活期存款利率,在越过了股灾带来的“谈基金色变”后逐渐接受了流动性和安全性约等于活期存款、投资收益大幅高于活期存款利率的货币市场基金。为了留住和争取客户闲置资金,各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的“现金管理类”理财产品,比如工行 的“灵通快线”、建行 的“天天盈”、光大银行的“活期宝”、招行 的“日日金”等,均是在那个时间段陆续推出的创新型理财产品。这些理财产品就是后来的“类货基净值型理财产品”。

  

  “类货基净值型理财产品”的特征是投资的资产均为流动性较高和较安全的短期限资产,多为短期债券和货币市场工具,一般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其投资方法、估值技术和投资收益、净值表现均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由于其表现出安全、流动性好的特征,因此很快被银行储户广泛接受,在2012年“余额宝”货币基金 的冲击下各家银行均加大了该类产品的创设,为银行留住了大批客户闲置资金。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类债基净值型理财产品:

  

  2008年,全球经济受次贷危机影响遭受寒冬,包括我国在内的各国都开启了货币宽松的大周期,与货币政策强烈相关的债券市场迎来了一波牛市,债券基金 在这一年表现异军突起,由于债券基金投资 的资产相较于股票基金 来说波动风险小很多,因此也逐渐得到了投资者的认可。在此背景下,笔者记得在2008年下半年,招商银行 (行情600036,买入 )推出了一款类似于债券型基金 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周周发”。

  

  “周周发”理财产品与当时的其他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不同,其并不提供预期收益率这个指标,只是披露投资范围和投资策略,招商银行不对产品业绩做出任何保证,只是收取固定管理费并每周公布产品单位净值。这个产品在起步时可谓十分艰难,由于股票基金的巨亏余威导致当时的银行客户对于这类类似于基金产品的净值型理财产品充满了恐惧,因此该产品在发行初期的规模并不大。不过,由于该产品的投资方向和估值方法等原因,其净值一直稳步上涨、几乎没有回撤,且其上涨的速度年化成收益率后有一段时间长期高于普通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因此该产品逐渐被市场所接受,到了后来甚至需要限额和抢购。

  

  继续以招行为例,在吃到了“周周发”理财产品的甜头后,招行又陆续推出了“天添金”、“睿远系列”等净值型理财产品,由于其投资范围、估值方法、净值表现均类似于债券型基金,因此笔者将其归类为“类债基净值型理财产品”。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类债基净值型理财产品能做多大?怎么做?

  

  上面我们对净值型理财产品进行了分类,并知道其可以分为“类货基”和“类债基”两类。由于“类货基”主要针对的是客户的闲置资金(类似于活期、7天通知存款的用途),那些用较长时间获取较高回报的投资需求无法完全通过“类货基”产品满足,因此就需要发行“类债基”产品。

  

  “类债基”产品可用于替代商业银行现有发行的3个月以上非保理财,由于其采用净值显示投资盈亏,所以其天生就打破了刚性兑付,对银行来说是名符其实的“轻资产”、“高收益”业务。但是,这种产品是否能被投资者广泛接受?是否能做大规模而获取较多的管理费呢?

  

  以基金为参考标准,目前资管市场中债基单只产品最多个人持有份额为“广发集利一年期债基”的71亿份,而货基单只产品前两大个人份额为“余额宝”的8060亿份和“工银瑞信货币”的811亿份。因此,看上去老百姓对债基并不特别感冒。那么是否也意味着银行发行的“类债基净值型理财产品”也做不大规模呢?是不是银行只能发行“类货基净值型理财产品”呢?

  

  由于银行一般不会披露其单只理财产品的规模(商业秘密),但是笔者从某家银行的一个“类债基”理财产品投资于非标产品的公告中,根据其最新投资的一只非标产品的份额和比例估算出了改只产品的最新规模:近400亿!根据其披露的固定管理费率0.40%计算,银行每年可从该产品身上赚取1.6亿元固定管理费。若加上业绩基准以上的超额提成,该笔收入还要可观。

  

  这是如何做到的?

  我们先来看一下个人持有规模最大的“广发集利一年期债基”的净值表现: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该产品由于是一年期定期开放债基,自2013821日成立以来,历年的开放日净值分别为2014821日的1.06212015821日的1.29232016826日的1.413,这里可以观察到虽然其净值在期间有不少的回撤,但其每个开放日的净值都是逐年上涨的。因此,个人投资者的最直观感觉是买的这个产品“就没亏过钱”,也没感觉到资产净值的波动,所以接受度自然就比较高。

  

  而我们回头来看看那些个做的大的银行“类债基”净值型理财产品的表现: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看到没?净值就基本上没回撤过,一路从祖国大西南就奔东北去了。试问哪个持有人不喜欢这样的产品表现?买了之后那就是天天涨(天天数钱)啊!要是能延续,这种产品规模还不噌噌往上涨?

  

  但是,有人就会问了,这样逆天的表现科学吗?作为一名基金公司 的二级狗,笔者也有老大的兴趣来一探究竟。

  

  对于笔者来讲,看到这两个产品的净值表现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太牛了”,比笔者经常参考的公募债券基金的净值表现“漂亮”多了。第二感觉是“有点眼熟“,因为笔者自己管理的某个委外专户的净值表现也有点像,比如说:

  

  从利率市场化角度看银行理财发展和展望

  看上去像吧?也基本上没有回撤,感觉好漂亮!但是,这是因为笔者的这个委外专户采用的“摊余成本法”估值,也就是说对买入的债券资产采用净值=买入时成本+每日折溢价和票息摊余的估值方法,其并不代表当期的资产市价和市值。一般来说,采用“成本法”估值的资产在净值表现上都不会出现回撤,而那些经常波动和回撤的产品一般都采用“市价法”对资产进行估值。

  

  所以,笔者自己的账户是个套路(当然,即使用“市值法”估值,九日君的这个账户也不差,前1/3应该还是妥妥的)。这里多说一句,对于采用“成本法”估值的账户不能因为其估值方法的套路就乱搞需要严格控制账户的久期和信用风险,这样才不至于走上掩耳盗铃的不归路。

  

  那么对于上述两个银行“类债基”理财产品,有没有套路呢?

  

  首先,从估值方法上看,采用“成本法”估值的产品类型只能是“类货基”净值型理财产品。而“类债基”净值型理财产品采用的基本都是“市价法”估值,这种估值方法和一般的公募债券基金一样,债券价格的波动将会体现在产品的净值表现上。那么,为啥上述两个银行“类债基”理财产品的表现那么好呢?真的是投资能力逆天吗?这需要从这些产品的投资范围、投资限制、各种资产的估值方法中找答案。

  

  这里,九日君就不多说了,只能说这里面确实是有套路。

  

  再多说一句,无论是“类货基”还是“类债基”净值型理财产品,都需要发起行搭起一个完善的后台估值系统,“类货基”需要估值系统支持“摊余成本法”估值、“类债基”需要系统支持“成本法”估值,在这点上各家银行因为资管发展的时间和程度不一所以不一定完全能具备,在这点上银行可以和基金等非银机构合作,用拿来主义直接开发自己的估值系统。另外,由于净值型理财已经完全不同于“存款”给利率的形式,所以还需要发起行搭起一个专业的零售银行销售体系,走更专业的财富管理道路,在这点上也可以参考代销基金等非银产品的经验。

  

  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先从“类货基”净值型产品入手,发展自己的系统、投资团队、财富管理团队,然后一步步开发“类债基”等产品,实现财富管理化资产管理化

  结语:

  

  早在2014年银监会公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时笔者就在一篇工作总结中设想“该政策实施后将会对银行资产管理中的净值管理、流动性管理、资产配置等方面构成重大挑战,使银行理财向类公募基金进化”,只是中途由于1516年的同业业务大扩张而使银行发展的方向暂时有所偏向,但是随着17年监管全面升级,商业银行的发展轨迹可能会再次回到利率市场化、轻资产、混业经营的轨道上来。

  

  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历史和监管变迁的趋势,九日君依然坚信“轻资产”的净值型理财将会是商业银行未来的一块重要发展方向,并将会把此融入到自己的事业中。

  

  祝大家都能做出漂亮的“类货基”和“类债基”净值型理财产品。

 

 

推荐主题阅读
购买流程
  • 选择并全面了解产品
  • 在线实名预约额度
  • 打款至机构募集专户
  • 确认到款,回寄合同
  • 项目成立,回寄确认函
  • 定期披露项目情况
* 买信网全程不接触客户资金,承诺保护客户隐私